東京新宿老牌中村屋,如何成為日式咖哩的創始品牌(上)

日式家常食物中,
大家都已經理所當然的咖哩,
為什麼會從印度口味,
一路發展成現在和風美食,
食光記憶》揭露出這段牽涉到一戰與跨國政治的關係,
讓每一口咖哩,
不僅感官,連知識都更多了那麼一些深度。


文/胡川安

反帝國主義的中心:東京

中村屋是日式咖哩的起源地,也製作咖哩調理包。東京新宿的中村屋總部。(圖片:維基百科 A photo of Shinjuku Nakamuraya head store,Shinjuku,Shinjuku-ku,Tokyo,Japan.)

111 年前的日俄戰爭,亞洲的小國日本在對馬海峽擊敗俄國,從日本、印度、土耳其、越南到埃及,甚至整個歐洲和美洲都為之震動,歐洲人不看在眼裡的亞洲人竟然戰勝了!美國的老羅斯福和印度後來的獨立領袖甘地都大感驚訝,將之視為世界史上的重要事件,他們說:

「世界史上最重大的現象。」老羅斯福說。

「日本戰勝的根已蔓生得太廣太遠,因為它會長出的那些果實,如今已無法完全遇見。」甘地說。

孫文在同一個時間從倫敦前往亞洲的路上,化名中山樵,蘇伊士運河的阿拉伯搬運工以為他是日本人,也向他恭喜。

從帝國的廢墟中崛起》一開頭就討論日俄戰爭的意義不僅在於日本打敗俄國那麼簡單!從世界史的意義來說,它是被殖民人群的一道曙光、是亞洲人民走向未來的啟示、是反抗歐洲帝國主義的可能性。

日俄戰爭後,東京取代了巴黎、倫敦,成為亞洲知識分子嚮往的留學之都,中國的魯迅、周作人、梁啟超、孫中山等不同政治理想的年輕知識分子都齊聚東京。

東京取代了北京,成為亞洲世界的中心,也是反西方殖民主義的根據地。

出身印度的革命領袖拉什.貝哈里.博斯(Rash Behari Bose)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支持印度獨立、希望亞洲人民站起來。但是博斯的故事不只於此,他也促進了飲食文化的交流將印度咖哩帶入日本,促進了亞洲飲食文化的交流。

印度出身

博斯(右)於 1930 年 11 月 16 日在東京與頭山滿(左)、印度獨立運動領袖之一的普拉塔坡(Mahēndra Pratap,中)合影。 ©共同通信社

博斯出生於印度班加羅爾的殷實家庭,年輕時在法國和德國得到醫學和工程的學位。然而,他像孫中山一樣,熱情地參與國家與民族的復興。中華民國誕生的同一年,1912 年 10 月的槍聲和爆炸聲讓滿清政府垮台,而 12 月底在印度,英國的殖民政府,將首都從以往蒙兀兒王國的舊都遷到新德里的儀式上,也發生了爆炸事件,總督哈汀(Charles Hardinge)負傷,典禮因為爆炸事件而讓英國政府蒙羞,馬上開始緝凶。

爆炸的主謀就是博斯,在英國的追捕下,選擇棄國離鄉,前往反帝國主義的中心:東京。博斯從德里出港,經過香港,最後在神戶上岸,得到很多支持印度獨立的友人幫忙,像是大川周明、頭山滿,也在日本結識了孫中山。孫中山積極的幫助博斯,讓他可以購買軍火,並且從上海運往印度,然而英國政府聽聞了風聲,查獲了軍火,也得知博斯在日本藏匿,向日本政府施壓。

日本政府雖然同意英國要追查博斯,但卻按兵不動,似乎把他當成一顆活棋,可以和英國政府談判。透過孫文和他的心腹廖仲愷的牽線,讓事情有了轉機,《朝日新聞》的記者山中峯太郎秘密的採訪博斯,並在報紙上刊出〈歐戰與印度〉,文章一出,日本民眾大為支持印度的處境,希望他們能夠脫離英國暴虐的殖民統治。

然而,此時正處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和日本是同盟,所以日本政府也不便公開支持博斯。而且,山中峯太郎的文章一出之後,更讓英國政府提出嚴厲的外交抗議,希望日本要求博斯離境。在英國的壓力下,日本限博斯五日離境,命令一出,輿論譁然,《朝日新聞》嚴厲批評政府在西方帝國主義的壓力下,讓印度 3 億人民的情感受到傷害。

幸好日本的右翼組織「玄洋社」的領袖頭山滿出面幫助博斯,頭山滿是日本近代的傳奇人物,也是黑幫組織的共主,支持亞洲人民與帝國主義對抗,對於中國革命採同情的立場,並在人力和財力上支持孫中山。

隱匿中村屋與印度咖哩的誕生

創設中村屋的相馬愛藏。 ©共同通信社

頭山滿的好友,在新宿賣西點麵包的中村屋老闆相馬愛藏和相馬黑光夫妻檔,對於日本政府將博斯逐出日本的舉動也無法諒解,主動提供藏匿之處給博斯。由於相馬夫妻和頭山滿之間過從甚密,警察也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相馬夫妻的女兒俊子就負責滿足博斯的生活起居。

俊子從小在父母的栽培下,不僅會讀會寫,還學會了英文,能與博斯溝通。孤獨的印度流亡領袖,平日只能和俊子抒發心中的苦悶,兩人日久生情,在頭山滿的見證下完婚。

博斯和俊子結婚之後,為了報答相馬夫妻,給了他們純正印度咖哩的秘方。中村屋的純正印度式咖哩推出之後,在市場頗受到歡迎,而且廣告上說是「印度貴族的純正咖哩」,不走平民美食的路線,一盤當時賣 80 錢,相較於當時一盤 10 錢到 12 錢的咖哩飯,足足貴了 8 倍,鎖定金字塔頂端的客群。

博斯後來被稱為「中村屋的博斯」,和太太俊子生有一兒一女,歸化成日本人,俊子年紀輕輕就離開人世,博斯則是繼續他的獨立運動。

印度咖哩之所以在昭和時期獲得東京人的歡迎,並且願意花大錢來吃,主要是因為「日式咖哩」已經在明治晚期、大正時代傳播開來,當時的人都知道咖哩飯是甚麼東西。至於咖哩飯如何在日本傳播開來的呢?如何變成「日式咖哩」呢?讓我們從昭和時代回到明治時代早期,看看日本人的咖哩初體驗。

中村屋在1920年的菜單。(轉攝自中村屋官網

中村屋在1931年的菜單。(轉攝自中村屋官網

日本人的咖哩初體驗

如果到過日本的人,一定很熟悉一萬塊錢上的大頭像,他是重要的思想家福澤諭吉,其所形塑的「脫亞入歐」論為明治維新奠下重要的文化基礎。日本人對於咖哩最初的記載也可以追溯到福澤諭吉。

在福澤諭吉所注解的《增訂華英通語》有著日本對咖哩最早的記載。福澤諭吉本人應該是沒吃過咖哩,比較詳盡的咖哩體驗紀錄是來自山川健次郎(1854─1931)的日記。山川健次郎何許人也?

日幣一萬日元的鈔票上,印著福澤諭吉的人像。(圖片:維基百科)

他是日本最初的物理學者,擔任過東京帝國大學和京都帝國大學的總長。出身東北會津藩的山川健次郎,入選為公費留學生,到美國留學。

明治政府選派東北的留學生赴美主要是為了北海道的開拓,因為東北與北海道的氣候類似,赴美留學的原因在於美國當時開拓西部,對於北海道的開荒有參考的價值。

山川健次郎的日記中除了有認真求學的紀錄,也將沿途的奇風異俗寫下來,對於咖哩的評價是帶有「奇怪臭味」的醬汁。

然而,有著臭味的咖哩,當政府開始提倡吃肉、吃西洋料理時,西洋等同於文明開化,日本人就漸漸習慣這種臭味。本來源於印度的咖哩,透過英國人的傳播,從印度紅回英國,不管是上層階級或是平民,都十分喜愛印度的咖哩。

日本人一開始接觸咖哩,把它當成西洋料理,從夏目漱石的留英日記或是明治時代的報紙當中都可以發現,咖哩不被當成印度料理,而是文明開化的西洋料理。

現在去中村屋吃咖哩,上菜應該是這個樣子的。但山川健次郎說的臭味,我們現在可都認為是美味。(圖片: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本文摘自《食光記憶:12則鄉愁的滋味》,胡川安、郭婷、郭忠豪 著,聯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