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長專欄】如果有一天,台灣只剩下觀光業

台灣會不會只剩下觀光業?我當然樂觀地認為不至於。
但,無論作為旅遊產業的從業員或關注者,我們似乎都必須抱著「只剩下觀光業」的心情和角度去思考,
才有可能打造出更紮實且友善的觀光產業生態系,同時創造出更多人就業的機會。


(慶祝旅飯開站,這就算是一篇「代序」或「宣言」吧。)

過去這幾年,我比較廣為人知的身份是:領隊。(對,就是在機場常看到的,穿著背心、搖旗吶喊的那種)但其實這段領隊生涯可以大略分成兩個部份;一開始是「帶台灣人玩台灣」的國民旅遊導領(導遊兼領隊),然後才是「帶台灣人玩世界」的國際領隊

───之所以要特別強調有這兩個階段,是因為我覺得,帶旅客或團員出國,固然是一件可以增廣見聞、累積人生里程與經驗的美好工作(雖然有些飽受奧客折磨的前輩或同業,可能覺得沒那麼美好);但在這之前的國旅導/領經驗,也讓我有機會更深入認識自己生長的這個島嶼(以及離島):台灣

比起單純做為一個自助旅行的背包客,或和家人朋友同學「出去玩」,當你身為導/領,就必須做更多準備功課,去了解甚至熟記目的地之人文歷史與生活生態,融入自身,形成一個知識體系,才能夠再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將當地的多元面貌,傳達給跟著你一起走的團員。而從團員的表情中看到「知性的理解」或「感性的驚豔」,而覺得此趟旅行有所收穫、進而肯定領隊的服務,我覺得,那就是領隊這個工作,最有成就感與快樂的一部分。

至於曾經帶團去過的國家,有歷史悠久的老牌觀光大國,例如義大利法國美國,或者台灣旅客最愛的日本等,在地接待的流程和容量/能量都很成熟(儘管近年也飽受遊客過多的困擾,但基本都能夠負荷);在這些國家的熱門旅遊城市街道上,見到的幾乎都是觀光客,當地人反而成為匆匆流動的背景。還有一些同樣可稱為老牌觀光大國,但因社會或政治因素影響,相對比較起來,有些地方很成熟,但也有些地方仍顯不足的,好比說,呃,埃及(希望他們不要生氣,但我最近一次去,已覺得比多年前有進步)。

除了這些觀光業已經非常成熟發達的國家之外,當然也去過一些或許可以歸類為新興的旅遊發展國(或地區);舉例來說,我曾經去過二十五次(!)的柬埔寨吳哥窟,有幸見證2005至2009年間,它的觀光業高速成長的時段;不僅當地的機場由簡陋的平房變成充滿在地設計風格的精緻建築,「機場路」兩旁的星級飯店也不斷開張/擴張,連古蹟的遊覽路線,都時常變更規劃,可以感覺到他們不斷在摸索一個最好的管理流程。(寫到這兒,想起竟然已經五年沒進吳哥窟,不知道它現在又變得如何?令人想念。)

另外就是,我最近在半年內去過兩次的古巴,這個充滿了陽光、海灘、音樂、雪茄、革命傳奇,以及蘭姆酒的國度,在與美國重新建立外交關係之後,同樣以「準備好了」的姿態,摩拳擦掌,準備迎接觀光客的到來。不僅公車、遊覽車全面更新(用的都是「中國宇通」的新車,令我走在哈瓦那街角時,竟一時有到了上海的錯覺;不過路上仍有許多很有魅力的古董車);許多原本閒置著的、可能從西班牙殖民時代就保留下來的美麗老屋,都掛上了 “for rent” 的招牌,做起民宿(Casa)或 Airbnb 的生意。如果再加上美到令人屏息的南部加勒比海、以及北部佛羅里達海峽的海灘與小島,可以想見,古巴絕對會成為下一個快速崛起的觀光國度。

哈瓦那街景

(圖:哈瓦那街景,右側建築門上掛著的白色藍「工」(?)字牌子,寫著 “Apartment for Rent”,就是可供旅客住宿的短租公寓)

這些帶團的經驗,再加上曾經以所謂旅遊達人或部落客身份,應邀前往許多希望推廣觀光的地區,以及近期自己許多趟日本各地的自助旅行;在行程中,除了努力感受當地的風土民情、品味美酒美食之外,想得最多的,竟然還是台灣。

台灣,這個我出生的島嶼;它擁有山海美景、田園風光,以及多元自由的宗教民俗文化、豐富的小吃美食,以及被稱為「最美風景」的人情味。但,雖然四面環海,實際具備優良遊憩渡假條件的海灘或峽灣卻不多;儘管人情濃厚,但在過去長期以來因為歷史與政治的種種因素,邦交國日益減少、國際交流相對不夠活躍;它擁有多元文化的傳承與影響,但似乎也因為這樣的融合,反而顯得欠缺夠鮮明的特色;而它最具特色的原住民族之歷史與生活風貌,長期以來似乎也未能獲得妥善的保存與發揚。

Well, 看到我這麼說,請先別急著生氣。因為我跟你一樣,深深同意台灣是個非常「宜居」、生活無比便利的好所在;但如果從發展觀光的角度,把台灣放到全世界,或者縮小守備範圍好了,先放到整個亞洲區域來比較,則我們就不得不去面對以上的種種事實與挑戰。話雖這麼說,但做為一個旅遊產業的從業人員,似乎也沒有悲觀的權利;因為,台灣在過去幾十年,從農漁業到加工出口、國際貿易,再到高科技產業,支撐了長期的生存發展,也讓島民得以安居樂業。而如今,當許多傳統產業或沒落、或式微、或外移之後,我們或許終於發現,唯一不會「跑掉」的,就是這在地的山海與人文。

在過去這一年,雖然還偶而帶團出國,但在國外的期間,總是惦記著想回台灣(雖然這麼說對團員有點不好意思),總覺得台灣好多有趣的事正在發生,而我很想參與或見證這發展的過程。

我一直覺得我們這個世代最幸運的一點,就是有了網際網路。單純就旅遊這個領域來說,因為有了網路,得以讓一些有理想與熱情、選擇了城郊或回鄉創業的年輕人所做的事,無論是開民宿、書店、或咖啡館……,得以透過網路(部落格、臉書、報導),被可能不是住在當地的人看到,進而動身前往,再透過(網路上與生活中的)口碑行銷,可能就足以支撐其生存的基本需求;而除了這些「返鄉」與「在地」的案例之外,我近期因為親身參與旅遊創新實驗室以及泛旅遊等團體舉辦的交流活動,又認識許多年輕而充滿熱情的旅遊服務(網站)創業者,從他們的臉上、眼中,我都看到為台灣觀光業尋找新的模式與未來之熱切盼望。

好吧,我知道你可能要說什麼───我當然沒有忽略發展觀光業可能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好比說,過多旅客影響到居民的生活品質,或者因為所謂「一條龍」的壟斷經營模式,而使得小型的在地商家實際上未能獲益,甚至產生環境與古蹟保護的議題……等等;甚至如果你也讀過一本好書叫旅行的異義:一趟揭開旅遊暗黑真相的環球之旅(OVERBOOKED: The Exploding Business of Travel and Tourism),就會發現,發展觀光的背後,簡直問題重重。但是,如果,只是如果,我們只剩下發展觀光這條路可以走,那麼我覺得,與其抱怨或恐慌,不如從現在開始,就認真來思考,如何能夠讓事情變得更好。

將那些「小而美」的案例與服務,透過社群傳播讓更多人看到,用「互聯網思維」模式串起一個個互利共享的生態系,或許正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台灣會不會只剩下觀光業?我當然樂觀地認為不至於。但,無論作為旅遊產業的從業員或關注者,我們似乎都必須抱著「只剩下觀光業」的心情和角度去思考,才有可能打造出更紮實且友善的觀光產業生態系,同時創造出更多人就業的機會。

至少我是這麼相信的。

【延伸連結】

旅遊創新實驗室 臉書專頁
www.facebook.com/travelab360

泛旅遊 RTM 臉書專頁
www.facebook.com/redefinetourismmix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