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絕對不是一本介紹美食的書,
也不是賣弄飲食知識的書。
而是想透過談論「吃」,
悄悄地回想起過去,
以及重要的「你」。
因為時代一點也不溫柔,所以才反過來追求「溫柔」
對於台灣任何一個自詡為村上春樹粉絲的讀者,大抵都知道以下「神話起源」的故事:譯者賴明珠,是因為當年在一本《都市的感受性》的書中,見到對村上作品的評論與引介,因而產生了翻譯其作品的動機。而這本《都市的感受性》之作者,便是比村上年長五歲的川本三郎。如果台灣是村上春樹在日本以外最早的「據點」,川本先生的角色與重要性不言可諭。
但對於川本先生本人,直到幾年前因他的著作改編的電影《革命青春》上映時,原作譯本《我所愛過的那個時代》在台出版,才正式得以拜見先生的作品,以及(近似傳奇的)過往。
說來慚愧,當年閱讀時,主要集中在與電影劇情有關的「B面」,忽略了先生年輕時的回憶隨筆之「A面」,直到此次重讀,才愧嘆:如果當時好好拜讀這「A面」,對於後來撰寫自己故事時,應該會有更多的啟發與紀錄角度。但正也因此,雖然這麼說似乎有點往自己臉上貼金,但才真正第一次深刻體會到「川本三郎」和「工頭堅」之間的微妙聯繫。
一張曾經出現在《我所愛過的那個時代》扉頁的舊照,紀錄下動盪時代的川本先生,身上穿的想必是那件「因為很像年輕輕就死去的約翰‧柯川喜歡穿的西裝」之 Fifth Walker,是多麼意氣風發與颯爽的七〇年代初期(1969年四月,正式進入朝日新聞社上班)之理想記者形象。(圖片為網路搜尋之舊照,右側為當年日本學生運動之場面)
不難想像,若不是後來發生的「那件事」(詳見原作或電影),川本先生將會繼續在媒體領域繼續前進,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記者川本三郎「死了」,而城市觀察者與作家川本三郎「生了」。川本先生記述那段時間前後的心境,曾有如此的句子:
「或許深藏在自己內心深處自我毀滅的狂熱顯露出來了 」,但成為自由文字工作者之後,反而也擁有了自由的心境,「一到華燈初上的時分,就會開始迷戀起嘈雜的街頭」,孤獨一人在下町居酒屋之時光,最終「我想我還是被時間的力量解救了」。
後來被譽為「東京學」第一人的川本先生,或許正因為對於所謂的「時代性」有敏銳的感受,也令得他即使是書寫「散策」(東京路面電車)的文字,都充滿著時代的氛圍。
透過食物回想起重要的人,然後成為名作。談論飲食,經常不自覺演變成回憶自己的過去(父母健在時),懷念起重要的人們
在《我所愛過的那個時代》繁體中文版的幾年後,川本先生再度來到了台灣,適逢《少了你的餐桌》譯本面世,因而有機會受邀參與和先生與文友見面的餐會;雖然書名是《少了你的餐桌》,但這晚卻是「有川本三郎的餐桌」了。
七十多歲的川本先生談興甚高,妙語頻出,一開始就連說「如果在日本也這麼受歡迎就好了」,提到上一本在台灣出版的著作,更說當時再三跟出版社確認,「真的要這本嗎?這些都是已經消失的風景了,台灣讀者來了看不到哦」,但或許正因如此,先生也終能理解台灣人讀日本,並非只是遊覽或觀光「當下」而已,也能試圖去理解當地人對「時代」的情感聯繫。
而在以各地食物為主題的新書中,更是處處充滿了時代的面影。例如提到戰後的少年時代,因為生活艱苦,「煤炭爐」和「炸鯨魚塊」成為那個時代的共同食物記憶;姊姊帶他去後樂園看棒球,初次吃到美式熱狗的驚豔;「衹園的舅舅」愛吃的芙蓉蛋;還有,當然,最重要的,關於和亡妻共同的用餐回憶。
藉由食物懷念老友或故人,寓深厚情感與每一段和食物有關的小故事中,比起單純的「好好吃」或「CP值」,至少對於像我這樣的讀者,是更有感且暖心的閱讀經驗。而正如先生寫到去美國時想吃《頑童歷險記》當中出現過的油煎鯰魚,希望有一天也能按照「川本三郎菜單」去旅行並尋找地方美食,例如余吳湖的鯉魚薄片。
當晚的餐會選在台北的「我愛你學田」市集,店主是羅文嘉先生,我心中不得不佩服出版社的用心,藉由這樣,把《我所愛過的那個時代》的學運背景,到《少了你的餐桌》的各地食材,就在這張餐桌上,微妙地連繫起來了。
川本先生寫到自己「愛吃豆腐,愛吃醬菜」,而「衹園的舅舅」愛吃芙蓉蛋;回憶清晨的豆腐店,提到「小鍋裡的豆腐很漂亮」。
這天的「細滑豆芙」,便像是呼應著作家的喜好。
書中另外一篇寫到「怪怪的伴手禮」:以為是鮑魚的鳥取醬燒杏鮑菇,因此大廚也端出了台灣特色的「鹽烤杏鮑菇」,使用彰化生產,首家獲得有機、產銷履歷雙認證的食材,特意選用小朵,對切後以大火烤上色,僅以鹽、蒜頭和橄欖油調味,吃得出杏鮑菇的多汁及彈嫩口感。不瞞各位,這晚我吃得最多的,便是這道菜。
而台灣「啤酒頭」自釀的“雨水”茶啤,毫無疑問是適合推薦給國外貴客的具有本地特色之飲品;即使是看似平凡的菜脯蛋,也特別選用了雲林的有機走地雞蛋。全餐的亮點,我認為是「台灣山胡椒風味烤魚」,所謂山胡椒,便是一般俗稱的「馬告」,是非常具有台灣原民特色的調味料,在我心目中,和臭豆腐、九層塔,並列「台灣三味」,且馬告應用範圍更廣,也顯然比較容易被外國朋友接受,值得大力推廣。
煎梅花豬肉佐焦糖味增醬汁:選用台灣在地育種、人道養殖的「究好豬」,大廚說明時特別又提到,事實上便是來自雲林知名的「良作工場」,是我一直很想造訪的新型態觀光工廠;雖然尚未有機會親臨,卻先品嚐到它的肉品,肉質之優良完全毋庸置疑。
最後的花生燉豬腳,僅以醬油淡淡上色,佐以八角、丁香提味,吃得出豬腳原味。
這場「有川本三郎的餐桌」,不僅看得出東家努力將書中內容與台灣本土食材對照,重點是餐食本身既健康、又美味,不僅是日常用餐、或招待外國友人,都非常適合。而用餐環境四周環繞著書櫃,人文氣息濃厚,席間川本先生不斷聊起對台灣文學與電影的了解,以及熱愛的相撲之話題,也令這場台日文友的交流,洋溢著毫無語言隔閡的輕鬆氛圍。
做為一個讀者,再回頭看川本先生的著作,更能體會這位出身於東京杉並區、中央線沿線的老文青,如何以記者的敏銳眼光與溫暖的人道關懷,寫出那些具有時代感的文字。
我愛你學田市集 實驗廚房
午餐 / 11:30 am ~ 2:30 pm
晚餐 / 5:30 pm ~ 9:30 pm
週一公休
用餐訂位、包場聚餐
(02)27077003
rice@bufbook.com.tw
台北市大安區瑞安街224號
少了你的餐桌
君のいない食卓
作者: 川本三郎
譯者:張秋明
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作者簡介
川本三郎(Saburo Kawamoto)
一九四四年生於東京,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部。曾任《週刊朝日》、《朝日雜誌》記者,之後離開報社轉為自由文字工作者。持續筆耕四十餘年,作品以文藝評論、電影評論、翻譯及隨筆為主,創作質量兼備,甚至跨足鐵道、旅遊等各項領域。並早在八○年代便以敏銳的感受性與獨到眼光,引介剛出道的村上春樹。特別喜歡楚門‧卡波提,翻譯其作品無數。
長年鑽研永井荷風與林芙美子作品,曾拿下五座文學評論獎。以《大正幻影》榮獲三得利學藝獎、《荷風與東京》獲讀賣文學獎、《林芙美子的昭和》榮獲桑原武夫獎和每日出版文化獎、《白秋望景》獲伊藤整文學獎。其他著作尚有:《我愛過的那個時代》、《遇見老東京》、《現在,還想妳》、《人生繼續走下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