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並不是什麼太新鮮的話題了。
日前瞥見一則五月下旬的網路新聞:
《台灣旅遊住宿貴爆?網友:不如搭廉航玩日韓更省!》,
順手貼到自己的臉書私人帳號,
寫了幾句感言,
沒想到獲得不少友人迴響,
有從消費者立場表示認同的,
也有從業者立場說明定價策略的。
既然這是個眾人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便試著整理成一文來談談。
當我在個人臉書分享上述的新聞時,寫下了這樣的短評:
「在台灣各地行走,不時會聊到這個議題。
某種角度來看,出國更划算的說法是事實,連我自己都同意。但這也正好給台灣的旅遊業者一個思考的機會,那就是,如何創造出讓人願意花錢來的條件。
總有一天,當台灣人願意在台灣旅行,他追求的不是便宜或便利,而是一種可能非具象的價值,或可名之為喜悅、感動或希望。
這些感受是值得付出較高的金錢的。因為它會留下來,在你心裡,也在當地。
有人會說那我去日本也感動得要命。這我也懂,真懂。我每次去日本都感動得要命。可那畢竟是日本。那個感動中總帶些遺憾,總覺得『啊如果台灣也能這樣多好』的遺憾。
所以如果在台灣,可以尋得一些肯定的滿足,就足以令人喜悅且感到光明。我是這樣想的。」
很快地,就有不少朋友回應,摘錄幾則不具名的意見如下:
「臺灣實在太多莫名其妙的景點,然後做了之後又不維護,真正美的景觀一個個破壞,或是有名後就搞更多建設在上面。有時候是因為知道太多,在臺灣玩的時候,生氣和遺憾大於感動太多,導致沒有辦法開心的玩。」
「台灣美景很多美食更不在話下,但民宿貴得莫名其妙,飯店更不用說了。很多地方都沒做出地方特色,從北到南一堆知名景區/老街賣的東西都大同小異,怎麼叫人心甘情願掏錢。在地化,差異化才是行銷不二法門。日本是非常好的學習對象。拉麵,從北海道到福岡口味和特色都不同;還有甜點。在台灣住民宿要五千,我真的寧可去泰國住四季飯店,價格差不多,但可享受國際品牌的細緻與服務。」
還有任職於旅遊業的友人,整理出這樣的「順口溜」(標點符號為我自加):
「個人評斷:台灣飯店,五星級的價格,四星級的服務,三星級的餐飲,兩星級的感動,一星級的人潮。」
除了以上很直接的反應之外,也有人嘗試呼應我的提出的「非具象的價值」這個論點:
「個人以為價格還是其次,而是台灣旅遊業所能提供的『價值』是否讓客戶感覺到?每次在找住宿的時候,看到那些價格我每次都會質疑『有這個價值』嗎!?就像上面有朋友提到的,五星的價格,但是服務卻不夠到位,餐飲,隨便路邊攤可能都好吃非常多。感動?!再說再研究。當然,在台灣也有很用心的一些店家,只是,這個比例實在太少了。」
「其實我一直覺得台灣是有“具象或非具象的價值”的,只是看我們自己怎樣去認同及推廣。上個月周遊列國之旅中,有幸到烏克蘭,與當地人聊天。我說我從台灣來,當地人都知道。其中一個20幾歲的小夥子跟我說,他好常聽到台灣喔……新聞常聽到…..知道它在亞洲,好像滿先進的,但,台灣有什麼特別的東西嗎?他完全沒有概念……。可能只有陸客(註:原文為阿六仔,我略做潤飾之)把阿里山跟日月潭當台灣的 icon,除此以外,我們還有什麼東西,可以讓人願意花錢來?我覺得這是我在觀察的方向。」
有一位本身就是民宿經營者與意見領袖的友人,提出了這樣的專業意見:
「台灣的民宿已經從文青、假文青到商人了,大部份都是商人所以都在拚硬體,價格當然下不來,這是台灣民宿要去反省的課題,其實台灣民宿最重要的是如何當一個稱職的主人,當一個從遠方來客人的當地好朋友。」
——好,看起來每個人只要一提到「台灣住宿又貴又沒旅遊品質」這件事,就頗有滿腔冤情需要抒發,這是做為消費者或旅客的立場,必然的反應,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單純作為一個旅客的立場,很可能也會有和這些朋友們一樣的感受。
不過,因為我(呃,有幸或不幸的)身兼旅人/旅客、以及旅遊媒體/產業從業員的身份,儘管還沒機會成為旅宿的經營者(那的確是我的夢想之一),但無論是出自興趣或職業習慣,似乎除了單純的「嫌貴」之外,勢必都還要再多想一點。
以我自身的經驗,台灣也有又好有便宜的住宿;而日本也有不少貴森森的風格旅店或品牌酒店,但以整體感受來說,日本或泰國的平均住宿或旅遊的CP值或性價比,的確比臺灣高。
其中的原因當然很多、很多。隨便一想,就有:(他們的)觀光業發展早、國土大人口多、風土與民族性、市場與政策引導等因素(甚至還有部分跟歷史的機運有關),因此所能夠提供的住宿選擇和類型多元、利潤空間合理……等等,足以寫成一大本論文或專書來探討。但就先表過不提,以免失焦。
至於台灣本身的旅宿業,雖然我阿公很早就從宜蘭來台北開過 Guest House 和賓館,但那都是少年時代的事了,我後來並沒有在這個領域專注鑽研,所以絕談不上專家。充其量,只是以一個旅人的身份,藉著各種出差或島內小旅行的機會,透過一些訂房網站,盡量尋找價位合理且有特色的住宿。
以前不敢說,可是近幾年,我感覺到台灣的旅宿快速的增長,而且選擇的類型也不少;拜各國來台自由行的旅客增加,至少在五都的市區,1-2,000元價位的商務或設計旅店,其實品質都不錯。可惜這部分,或許正好不符合「國民旅遊」「假日出遊」的需求吧?我看新聞中的「網友表示」,多還是提到郊區或景區(例如礁溪),而我一般反而不太往景區跑,寧可在城市小旅行中享受「發現」的樂趣,而且確實有很多發現。
至於遠離市區的旅宿,我想先舉一個例子,一個就好。
不久之前,我去了南投竹山「天空的院子」。
第一次聽到「天空的院子」,是早在2011年,我的朋友黃小黛和高耀威,在 Punch Party 上分享《台灣人物誌-七種民宿的旅行》,其中便提到這個案例。當時我聽了非常嚮往,一直放在心裡,卻因之後幾年庸庸碌碌、東奔西走,始終沒機會成行。
後來又陸續在不同的場合,聽不同的人,不斷提到「天空的院子」,以及它的主人何培鈞,還有他在竹山創辦的「小鎮文創」。這些人之中包括我的四姨父高大任先生,他在海峽對岸事業做得很成功,同時致力於引介台灣「文創」的成功案例;許多單位因而來台灣取經,或者邀請何培鈞過去演講分享。
直到前幾個禮拜,我無意間看到「小鎮文創」舉辦的在地導覽活動,特地從台北開車到竹山,第一次見到了充滿了熱情與活力的培鈞,在「竹巢學堂」交流,「竹青庭人文空間」用餐,然後終於參觀了「天空的院子」(可惜還沒機會住下)。
經過這次參訪,我才知道它的位置真的很高很偏遠,很靠近天空(笑),所以周圍一定沒有夜市或逛街的地方,甚至沒便利商店。一泊二食,兩人房價格從3,500-6,500,四人房價格是6,500-7,500。
坦白說,如果要用「觀光」的眼光來看,你可能也會覺得它很貴,而且可能也不「好玩」,更不用說沒電視,沒網路,更沒有其他的「娛樂設施」(雖然聽說也曾有人包棟下來要打麻將或唱卡拉OK的)。
於是在山上開民宿的培鈞,為了活化竹山小鎮,創造讓更多人願意造訪的理由,又在鎮上成立了「小鎮文創」,提供打工換宿的機會,吸引國內外年輕人來此貢獻自己的 idea……這些故事,就不多說了,只要上網 google,相信都可以找得到不少報導,甚至專書。
從竹山回來之後,我感觸甚多。
這幾年,在台灣各地,我接觸到或聽到一些真人實事,不乏這般「以一宿興一區」、「以一宿興一鎮」、甚至「以一宿興一城」的案例。用白話文來說,就是一個或幾個民宿主人(或咖啡廳或獨立書店等),憑藉幾個人的力量,找到對的詮釋方式,就提高了當地的能見度,讓更多人願意造訪。當然不只在竹山,在宜蘭,在台南,在金門,在屏東……都有這樣的故事,與努力的人們。
姑且先不說這些「宿」有不少還是非法的(這又是另一個大議題,凸顯了台灣觀光法規可能跟不上時代,同樣先表過不提),或許這些故事也都已經被報導過了,但是在大眾的閱聽視野中,還不夠,遠遠不夠。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地方的觀光行銷的方向之失焦。
但我不禁又想,或許他們並不真的需要「大眾」的關注,而是,就像之前的文章《那些想要被看見的角落》破題所提到的,「有些地方渴望被更多人看見,也有些地方渴望被對的人看見」,而如何被「對的人」看見,也是我這半年來不斷反覆申論的主題。
——好吧,這麼說好像有點嚴肅了;回過頭來,或許「天空的院子」算是個特例(但其實已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台灣島內或離島的住宿或旅遊品質,如果當下普遍真令你覺得「又貴又不好玩」,其實也不一定非得抱著社會責任的心情來奉獻;想去日本、泰國、港澳,覺得划算就去,畢竟出國旅遊也不是罪惡啊!
但或許也可以用一些心思,來關注觀光政策的議題,因為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從事旅遊業,但最終,它導致的種種結果或現象,例如房價、交通、環保、經濟……等,還是會影響到你的生活,或至少是出遊的興致與成本。
說真的,如果未來大家在台灣島內的國民旅遊,都能選擇一些具有理念的旅宿或景區,而不再以「好不好玩」來界定,說不定反而能發現意外的感動與收穫。若真能如此,那就有機會成為「正循環」式的旅遊發展面貌。
簡單地說:如果旅宿經營者,能把大量花在硬體或宣傳上的錢,轉化為無形的社區價值(包括人文和生態,或特色餐食也是其中一環),讓來入住的旅客,在基本完善的硬體環境下,能多感受到一份「心」和「理念」;或許消費者或旅客就願意接受相對較高的價位。這比較不是觀光飯店的模式,而是像日本某些旅館或特色旅店的思維。
(我也知道一定還是有人會覺得,不管啦,在台灣旅遊怎麼比去日本還貴?一定是旅宿業者賺太多啦……。)(默)
——我一直在想,如果自己有個旅宿,也必然會像培鈞(以及其他在各地努力的朋友)一樣,努力去創造它的特色與價值,既要先取得商業上的自給自足和些許餘裕,然後擴展到社區,創造令人一訪再訪的動機。
而我如今雖然沒有個旅宿,卻有個小小的正在成長中的媒體公司,那麼我們該做的,就是努力去發覺並述說更多這樣的故事,和有著同樣願景與熱血的朋友串連,同時也在創造自身存在的價值。坦白說,我覺得,這總比做一則「台灣旅遊住宿貴爆」的新聞,然後「射後不理」,應該更有點媒體自覺吧?
其實,我真正從那則新聞看到的點,反而是廉價航空/訂房網站/社群資訊交流/目的地旅遊網站等新創服務的風行,所造成的必然現象;如果能夠因此而讓更多人關注並思考,在這樣的蓬勃發展的網路環境下,台灣觀光/旅遊該往什麼方向去發展,依照我這無可救藥的樂觀天性,都覺得是功德無量啊。
(補註)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意識到,無論是引述的新聞與迴響,以及本文的討論範圍,都還設定在「台灣人玩台灣」的國民旅遊觀點,還沒討論到「外國人玩台灣」的入境旅遊角度。如果是外國人來台灣,是否同樣感到「住宿貴爆」「CP值不高」?這又是另一個值得玩味的話題了。
另外,由於我的旅遊型式多是一人或兩人成行,對於家族或親子旅遊的需求,或許比較缺乏切身的體驗;我相信那絕對又是一個很大的領域,同樣值得繼續探討下去。希望能找到對於台灣島內親子與家族旅遊的作者,一起來發掘更多的思考面向。
#謹向本文中引用評論與回應的友人致意,感謝您們願意提供真實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