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Hektor
陽明山被稱為「台北後花園」不是沒有道理的!從百貨公司林立的信義商圈,到遠離塵囂的山區,開車不到一小時。放眼世界主要城市,在如此短距離內有這樣多變豐富的地理資源,除了同樣得天獨厚的冰島雷克雅維克之外,一時之間也很難找到能相提並論的地方了。
從台北市任意角落往北方看去,大屯連峰橫亙佇立,右邊最高的七星山剛勁雄健,左邊大屯山圓頂大氣,中間一線相連的是小觀音山,這是台北盆地北邊的天際線,陽明山國家公園的主要組成,當年設置國家公園的時候,陽明山以其特有火山地形地貌在第一波入選,足見在環境與生態上的重要性。
近年中研院發表論文指出,大屯火山群符合活火山的定義。那研究人員是怎麼得知是活火山呢?
研之有物小教室:怎的知道大屯火山群是活火山?
大屯火山群包含 20 多個火山體,如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竹子山和大尖山等。這些火山體緊鄰台北地區,其中天母、北投、士林皆位於山腳,即使台北市中心的 101 大樓距七星山也不過 15 公里。
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林正洪表示,2011 年中研院地科所同事陳中華和俄羅斯學者,將大屯火山群的火山灰拿去做碳十四定年。這種方式的「刻度」比較細,可以到千年、萬年。
結果發現:大屯火山群最近一次噴發應該在大約 5 千到 6 千年前,符合 1 萬年內有噴發紀錄的活火山標準。
延伸閱讀:大屯火山群不可怕,可怕來自不懂它 — 專訪林正洪
倒不是説認知一改,台北就馬上變成高危地帶、現代的龐貝城,不過這也引出好奇,這次就帶著大家用火山的眼光重新來審視這座熟悉的後花園吧!
冒煙的山壁,天然地質教室就在這:小油坑
找了個有雲的日子從中山北路搭公車上山,市區晴光普照,到登山口處卻是山霧茫茫。在小油坑入口處注意到一些以前沒留意的裝置,看了說明,是監測地震與火山活動的傾斜儀,GPS 定位器等。這些設備有什麼用處呢,讓我們請研之有物來解釋解釋。
研之有物小教室:地震監測的儀器是什麼?
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林正洪解釋,若要即時預警,就得仰賴平時監測,包括地表溫度、火山氣體、地殼變形和地震活動等方式,「因為預測常要知道火山噴發的時間、大小和地點,我覺得透過地震監測相當有用。」
我們可以從地震的位置,判斷哪裡的地底開始有岩漿活動,再由多少觀測站偵測到地震波,估計火山噴發的可能規模。
就像是照片的像素越多,影像越清晰;地震測站要夠多,偵測解析度才會夠好。未來將增加北台灣地震測站的數量,從原本的 40 個測站,擴大到 140 個,盡可能提高偵測的解析度。
從遊客中心旁的步道近距離觀看,空氣中瀰漫的硫磺味,高溫水汽從坑洞間隙裡陣陣井噴,山壁上浮現各種色彩,較多為黃色,不時見結晶體,是含硫化物的水汽與冷空氣接觸而形成的,細看山壁帶綠帶紅,應為銅化物及鐵化物的痕跡,為岩層變動時裸露出來。
幾年前在冰島,花了大把銀子從火山口坐纜車深入火山,內側的岩壁極壯觀,小油坑的地貌規模相去甚遠,不過具體而微,說是天然的地質教室並不為過。
台北最高峰,登山沿途可見氣坑噴煙:七星山
七星山的登山口甚多,小油坑方向攻頂大約是最輕鬆的。從油坑之側箭竹林間爬昇,繞上油坊上方後,仰攻上稜線。抬頭看山勢如天門般壯闊,沿路不時有汽坑噴煙,石壁裸露,以往行山於此,只顧埋首喘氣,這回處處留意火山活動相關徵兆痕跡,多了一番樂趣。
切上稜線,坡行減緩,遠眺市區流水環城,建物隱隱閃著亮光,山風陣陣,心懷舒暢,回首原路,驚見一排白恤衫的隊伍喧嘩而來,暗覺不妙,加快腳步上峰頂。久違的山頂展望極佳,這是台北最高峰,三角測量中,每邊視野至少可達40公里的一等三角點,山頂北望金山海邊,西眺淡水河口,東邊以東峰為首,山峰羅布,排列如斗,七星山以此得名,南面台北市區,主要特徵建築一覽無遺,登七星而小台北,善哉言。
閒坐山頂吹風,忽然出一群白衣服的學生們攻頂而來,瞬時門庭若市,非假日時期,也能如此熱鬧,七星山的熱門,可見一斑。
站在台北市最高峰,也讓人不禁思考,腳下的火山岩漿庫位置在哪?又有多大呢?
研之有物小教室:大屯火山群岩漿庫在哪呢?
根據估計,大屯火山群岩漿庫所在位置,大概在金山、萬里附近,面積約四分之一台北市行政區的大小,厚度約 4 至 10 公里。
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林正洪解釋,他用自己發明的「陰影法」,標定大屯火山群岩漿庫的位置和面積。原理是,當地底下一、兩百公里發生地震,就會發出地震波傳到地面。不過地震波中的 S 波,無法在液態物質中傳遞,所以當 S 波遇到液態的岩漿庫會被擋下來。於是就能從哪些測站收到 S 波、哪些收不到,收不到的「陰影範圍」有多大,來估算岩漿庫的位置與面積了。
輕鬆涼爽,日皇太子錯過的美景:紗帽山
下山取道苗圃,循梯陡降,一路聽膝關節哀嚎,不時休息眺遠,想起有一年在七星公園露營,清晨視野直看到百里之外的大霸尖山,是很感懷的一刻。輾轉到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歇息,簡單吃喝,補充水分,換乘公車到教師會館,山上的小巴車小人多,無座時更能感受司機犀利的過彎,只是身材蠢高,頭在車頂扶手架間磕磕碰碰,有點辛苦。
教師會館旁是紗帽山的登山口,此山相對輕鬆,沿途青苔林蔭,即使是盛夏午後,也不致曝曬過度,紗帽山是所謂的寄生火山,是在大規模火山活動中,其中一較小規模的噴發所形成;而紗帽山在形成時,中央部份的岩漿冷卻收縮,造型如烏紗帽一般,由此得名。在山頂一覽大屯群峰,遙想 70 萬年前的大規模噴發,一顆顆山頭在爆炸中冒出來,岩漿從山頂流下,烏雲密佈,電閃雷鳴,激烈的騷動緩緩平息,春去秋來,演化到今日的山頭鼎立,植被如茵。
研之有物小教室:除了噴發紀錄,還有證據說明大屯火山群是活火山嗎?
火山地震波也能說明大屯火山群在活動。
大屯火山群的地震波,跟宜蘭、花蓮、嘉義的地震波很不一樣。宜蘭、花蓮地震是斷層錯動,就是岩層被扯斷造成的地震振動。這種振動就好像一把吉他的弦同時扯斷,高頻、低頻、中頻各種頻率都有。
但在大屯火山偵測到的火山地震,是單一頻率的水滴狀地震波,以及多個頻率共鳴的螺絲釘狀地震波。而不論是單頻或多頻火山地震,統統都是活火山才有的現象。
從山頂瞭望平台下山,略行數分鐘就看到太子亭遺址。陽明山在日治時代稱為草山,當時已重點開發,皇太子裕仁訪台,紗帽山做為指定參觀路線,為此修建太子亭,不過太子本人始終沒有上山來到這座涼亭,現荒廢已久,只剩座底與兩根柱子的遺跡。由此繼續下山到達公路,再換乘小巴到下一個景點。
今晚,我想來點熱呼呼的溫泉:硫磺谷
硫磺谷在清領時期是採硫礦場,谷內有多處溫泉集水區。陽明山處處有野溫泉,許多規模甚小,有些一窪淺水,只夠兩三人泡腳;有些水泉一方,也夠幾人坐泡,當地居民頗好此味,各擁秘境。陽明前山,也就是靠市區這一側,溫泉冒水量最多的就在硫磺谷,此地收集的溫泉供給新北投一帶;另一湧泉量大處出於一丘之隔的龍鳳谷,則是供給行義路一帶的溫泉業者。
硫磺谷現時規劃步道數條,繞池而行,遠望青山,水岸石壁灰黑,岸邊處處有白煙如柱,一旁涼亭有免費的泡腳池,不過夏日來此曝曬,還是辛苦了一些,還是秋冬過來舒服一些。
一窺昔日紙醉金迷溫柔鄉:新北投
大屯火山區的溫泉資源極豐富,大致可分為三個大區,金山溫泉清澈透明,陽明山溫泉偏綠,而最大區的北投溫泉乳白帶粉,泉質各有特色。火山對社群的影響多屬於間接方式,幾種典型,一者由地熱發電提供社群所需,如冰島全境;再者如火山灰形成的沃土對作物的種類與收成的變化;最常見者,便是透過溫泉而成形的觀光景點,結合商業的開發,發展出特有的次文化,北投溫泉是一個極佳的例子。
北投溫泉區距離人口密集的市區甚近,開發很早。日治時期,酷愛溫泉的日本人把整個北投打造成紙醉金迷的溫柔鄉,除了風呂湯屋旅店,更衍生出酒家菜文化及那卡西等休閒娛樂活動;70 年代中期逐漸凋零,聽老北投話當年繁華盛況,雖不至於倍感淒涼,一絲恍如隔世的感慨總是有的,近年轉型休閒觀光的導向,可謂風華再現,呈現出另一種迷人姿態。
沿著泉源路下坡來到新北投捷運站,緩步到一旁的復興公園,一天走下來,有個溫泉泡腳池實在十分享受,泡到額頭見汗,血脈通暢,再多飲口水補充水分,頓時神清氣爽。閒步到北投圖書館週邊林蔭之間,暮色裡華燈初上,沿途路邊陣陣白煙,拾級而上來到地熱谷附近,許久未訪的拉麵店生意依然興隆,一碗青春叉燒拉麵,簡樸的美味依舊;幼時遠足,到地熱谷煮蛋曾蔚為一時流行,如今不興此味,意及於斯,點了一顆溫泉蛋,恬然情懷。
回到新北投捷運站,新月如勾掛於牌樓之間,回首再望一眼大屯群山,想著秋季再回來看大屯山頂的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