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點評人:工頭堅
「訂房訂票APP『Skyscanner』宣布公司獲得一億九千兩百萬美元的募資,目前市值已超過十億美金,投資方包括投顧公司 Artemis、Baillie Gifford,、來自馬來西亞政府的 Khazanah、私募基金 Vitruvian Partners 以及日本雅虎。」(財星雜誌)
【點評】目前我自己只要想訂機票,第一個打開的網站或APP絕對是 Skyscanner。因為它可以跨平台去搜尋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組合與優惠;雖然真正訂票的時候,必須自己到航空公司網站去填資料,但熟悉也就不覺得太麻煩。
有意思的是,這個網站強調它絕不向使用者收取任何費用,為何還能獲得高額投資?可見得它改變的是使用者習慣,以及行業的傳統規範,這樣的角度,值得創業者關注與學習。
「中國知名訂票網站『攜程』『去哪兒』先後爆發假票風波,『去哪兒』甚至遭到多家航空公司封殺。根據端傳媒報導:『中國東航、國航分別於1月4日在官方微博公布,關閉在去哪兒網的旗艦店,暫停與去哪兒網的商務合作。此前幾月內,南方航空、海南航空、首都航空、重慶航空均已宣布暫停與去哪兒網的合作。1月5日,海南航空旗下的祥鵬航空也加入封殺去哪兒網的行列。』」(端傳媒、端傳媒)
【點評】關於這件事,對岸有篇評論寫得好,說是「去中介化的 OTA,反而被去中介化了」,這句話可能只有長期對於網路趨勢關注的人看得懂;用白話說,就是對於一般旅客,如果此事效應持續擴大,未來只能直接上網跟航空公司買票最安心。對應上述 Skyscanner 的新聞,更顯示了「典範轉移」的可能性。
「根據國際市調機構 GfK 調查,四年來陸客赴泰旅遊人數獲得 263% 的飛速成長,陸客赴南韓與日本則得到 112% 與 157% 的成長率,赴台則為 54%。此外,調查也顯示近年陸客出國旅遊的主力年齡層(超過五成)已移動至15-29歲的千禧世代。」(泰媒 The Nation)
【點評】東亞的年輕世代,在網路的資訊普及下,我感覺已經慢慢形成一個旅遊生活圈了。記得看過一個資料,說中國大陸目前消費能力最強的族群,平均起來是33歲,也算符合這個調查的結果。
「國際信用卡組織 Visa 公布最新調查顯示,台灣商務及休閒旅客首選日本、中國大陸及南韓為2016年計劃前往的旅遊目的地,此外,台灣民眾平均計畫將下次旅遊費用提高10%。 Visa『2015 Visa旅遊展望調查』共訪問來自25個市場共1萬3603位受訪者。調查指出,41%的台灣受訪者計劃未來一年前往日本旅遊,其次為中國大陸、南韓及新加坡/泰國/澳洲。」(聯合新聞網)
【點評】日本之所以成為台灣人愛去旅遊的國度,除了距離近,交通與基礎設施完善,還有「漢字文化圈」的優勢;但整體來說,還是反映了前面說到的「東亞旅遊生活圈」之趨勢。我自己也早已成為這個生活圈的一員,除了彈性運用各種航班來往台日各地,也曾搭船從日本前往韓國。相信這樣的交流只會越來越頻繁。
「中國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表示,中國去年旅遊投資持續強勁增長,全年完成投資1.01萬億人民幣,在歷史上首次突破萬億人民幣大關,且按年增加42%,增幅較去年上升10個百分點。他說,旅遊業已成為促進經濟增長、擴大消費供給的重要動力。網上旅遊投資超過770億元,增長42%,反映『旅遊+互聯網』進程加快,大型非旅遊集團亦加速進軍旅遊業。 」(香港信報)
【點評】關注兩岸網路趨勢的人應該知道,去年中國大陸有個熱門的關鍵字,就是「互聯網+」。簡單地說,許多產業,只要加上互聯網(網際網路)這一個「翅膀」,便可起飛,而且飛行的速度越來越快。旅遊正是非常適合與網路結合的產業,預料也會有更多資源的投入。
「1月12日,阿里巴巴旗下線上旅行平台『阿里旅行』在美國洛杉磯舉辦首場招商會,與美國多家旅遊集團簽訂合作協議,並啟動上線『美國國家館『以配合中美旅遊年。美國旅遊協會主席兼 CEO Roger Dow 對記者表示,『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通過阿里旅行的魔鬼式增長,中國市場的潛力完全無法想像。』2000年赴美旅遊的中國人只有20萬人,2009年在申請簽證需要半年的情況下人數達到50萬。去年更達到250萬之多。」 (新浪網)
【點評】嗯,美國畢竟地大物博,再多陸客去都是可以接納的,也有助於舒緩歐洲與亞洲的「爆買」潮啦……
「1月15日凌晨兩點左右,一台載著滑雪客往長野方向的觀光巴士在輕井澤碓冰繞道的入山口處翻落。巴士衝出對向車道的護欄翻下三公尺的斜坡。41名乘客之中共計14名死亡,20人輕重傷。我國交通部觀光局在向駐日辦事處查證後,初步確認並無台灣旅客。事故現場並沒有積雪,翻覆原因還有待釐清。」(朝日新聞)
【點評】剛從冰天雪地的北海道回來,深知在下雪結冰的道路上行駛,是一件高難度且有一定危險的事;而這件事故雖是意外,但因該巴士屬於經營低價滑雪團的旅行社,也令人思考慎選交通工具與旅行社之必要。